中国制造”紧固件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缺乏产业品牌,一些有十几年乃至三十多年的“老字号”境遇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
“尽管中国紧固件的竞争优势正在受到削弱,但中国紧固件的比较优势还在,中国紧固件要从一个世界制造大国变成品牌大国有一段艰难漫长的道路要走,只有找准制约中国紧固件品牌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才能寻找出一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捷径,重塑中国紧固件经济增长模式。”
影响一个国家品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国家“产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产业化的程度。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品牌产品,都是强势品牌。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还是要启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出口主导推动的增长方式。面对正在开启的国内巨大的内需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而我国紧固件的生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品牌是关键。
紧固件企业如果不创新就不可能培养持续的发展能力。创新没有民营、合资或者国有企业的体制之分。作为一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创新,这是培养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最基础的活动。
合资企业为什么要合资,关键是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结合。外方有技术、管理资源,中方也有资源,不单是劳动力资源,还有原材料资源。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合资企业的本土化达到了很高的比例。自主创新会随着{TodayHot}市场发展慢慢壮大,合资企业也有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属于合资产品。
对于企业来讲,自主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全新的自主创新体系,而且特别强调企业要成为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近十几年来,中央制订出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往往因“企”而异,从税费的征收到进口设备的审批,再到金融资本的扶持,外资、合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只有15%,而生产国产品牌的国有民营企业却为33%。以中国紧固件工业的现有水平,欲与跨国公司全面竞争是不现实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应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政府各部门要支持和关心紧固件行业。首先在产业政策导向上,要把高强度、高精度紧固件和非标异形件作为重点发展产品。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同时要给予高强度、高精度紧固企业经评审列入技术进步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主要是所得税),由于该类企业对于装备和技术上要求高,因而投资也大,管理水平也高。因而对技改项目要给予资金、融资方面便利及贴息。进口调和的关税为零,各国产设备享受30%的退税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以进一步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高强度、高精度紧固件和非标异形应列入国家级新产品(不能轻视小小螺丝钉的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和实施,同时给予税收减免政策,促{HotTag}进产品升级换代,以替代进口。
创新、公平与和谐,和中国紧固件行业发展紧密相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如今,自主创新正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紧固件行业拐点将至,如何不偏离主航道,实行安全转向,是每一个紧固件人士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可以说,这几年来,中国紧固件行业已集聚了一定的能力,资本、人力的投入固然是加快建设创新型行业的重要要素,而最关键的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创新机制。紧固件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加大,低成本竞争,数量型扩大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
缺乏创新体系是中国紧固件业永远的痛,没有错,自主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不仅因为上有中央的号召,下有强大的舆论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卖一吨螺丝只赚一捆大葱的钱”的日子,正日益向紧固件业逼近。自主创新成为企业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必然途径。
以中国汽车紧固件为例,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中国市场上已成为世界紧固件巨头们的饕餮大餐。如今乘用车,引进品牌的汽车占据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80%以上。而这些高档车的知名品牌均在国内生产线上装配,而车上的紧固件竟有60%以上是进口的。据了解,我国出口的普通标准件在国际市场上只卖1200美元/吨,而进口的一些高等级紧固件却要8000-10500美元/吨,相差7-8倍。在引进的汽车车型中,外国投资商出资30%,拥有约50%的股份,却拿走了70%的利润,而中国企业只能拿到30%的利润。这当然与这些紧固件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属外方有关,而还有一部分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紧固件产品和制造质量稳定性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还有品牌因素。
紧固件业内一定要对我们企业目前的生产环境做一个准确的认识。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生产环境呢?10年前、5年前不能做的事,现在只要把思路打开,眼界放开,我们就能做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紧固件业健康发展的时间只能三十年左右。中国紧固件正处在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绝不能满足于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